邱继玉:三十多年的坚守 靠双手撑起一个家-巾帼烟农田春香

admin 20 2024-03-21 00:30:01

邱继玉:三十多年的坚守 靠双手撑起一个家

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的通村公路旁,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传来欢声笑语,走近一看,小店门头写着“邱姐的小店”。进门一瞧,几名男女有说有笑,坐在沙发上的中年女性正是邱姐。

邱继玉制作手工

扼住命运喉咙的邱姐很坚强

邱姐名叫邱继玉,57岁,2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二级残疾。

邱继玉从小就很要强努力,十几岁时就凭着自己的心灵手巧帮人做些手工打发时间赚点生活费,婴儿鞋、鞋垫、手工香、包粽子、做馒头包子这些她都做过。

“打小别人就同情我,虽然我没读过多少书,但我知道不能坐等别人的帮助,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邱继玉坚毅地说。

20世纪80年代末,经人介绍,23岁的邱继玉与大她将近二十岁的四川男人结婚。丈夫很早就离家独自在外奔波谋生,结婚时没房子、没积蓄、没耕地、没办酒,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结婚后,夫妻俩住在邱继玉父母家里,邱继玉的父亲给了小两口一点耕地种,平日里丈夫靠做木工赚点钱供家庭开销,夫妻俩还买了几头猪喂养,日子勉强过得去。三年后,丈夫检查出了肝硬化,便想回老家四川,回去后不久就去世了,那时他们的女儿刚出生8个月。

邱继玉整理店铺商品

“想起那个时候也难过,他爱讲话,心好得很,从来不让我做事情。”邱继玉深情又幸福地回忆道。

励志的邱姐创造了自己的幸福

失去依靠的邱继玉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为了过上体面的生活,她重新拾起了做手工赚钱的“门道”,这一拾三十多年都没放下。

白天她用双手把自己拖到马路边,等待十里八乡的过路人送来的破旧鞋子,再拖回家利用晚上的时间修补。仅过了一年多,邱继玉就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小目标——挨着马路修建了属于自己的两间房子。

搬进新房后,邱继玉每天照常“蹲守”。天冷了就烧点柴取暖,修鞋子、包粽子、做馒头这些手工她样样都没落下,熬夜赶工也成了家常便饭,时间一久,脚不知道蹲麻过多少次,鼻子也不知道被针扎肿过多少次,甚至手指甲都脱落了,都没能让她歇一歇。

邱继玉感慨地说:“那时候晚上睡觉都想着如何赚钱,赚一百块,自己最多只敢花十块,剩下的都攒着,就是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不给人添负担。”

此时邱继玉又盘算起另一个小目标——开店。于是她马上在家里摆卖起了生活用品、零食之类的东西,钱攒得多一点就多摆一点。慢慢的,摆满琳琅满目货物的小店有了像样的模样。

千禧年之际,邱继玉与周边乡镇的男子结婚并生下第二个女儿。家里多了个帮手让邱继玉轻松了不少,但她并没有闲下来,紧接着她下定决心花八千多元钱买了一辆三轮车,每天拖着大大小小的生活用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赶场摆摊售卖,六、七年间从未间断过,小店的收益也有了不错的增长。

烟草部门“黔彩”志愿者开展服务

“虽然辛苦折腾,一天赶场下来多的时候能赚几千块,要比打工强得多,也会感觉很踏实。”邱继玉欣慰地这样说。

2009年,当地烟草部门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得知了邱继玉有经营卷烟的意愿,随即开通了绿色办证服务通道,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帮助她办理了烟草零售许可证,并主动将许可证送到她的手中,从此小店又多了一份经营卷烟的稳定的收益,这让邱姐内心又多了一份保障。

2013年,大女儿结婚时她像其他家庭一样给女儿添了像样的嫁妆。2016年她拿出5万块钱给大女儿修建房子。从这年起,她还先后为二女儿提供了就读中专、大专、本科的十多万元学费和生活费。

正如邱继玉自己说的那样,她凭一双手创造了属于她的幸福。

邱姐奋斗的故事还在继续

邱继玉是一个性格乐观开朗的人,总是热情地对待每个人,大家都很佩服她,邻居时不时主动三三两两约起到她店里拉家常。

邱继玉(右二)在店门口与邻居亲切聊天

谈起往事和以后的生活,邱姐总是毫不掩饰内心的坚定从容。“两个女儿已经长大成人了,她们都很孝顺,我还年轻,没到需要她们照顾的时候,只要自己还能动,还会接着开店赚点钱。”邱姐说。

近年来,当地烟草部门把群众困难看在眼里、放在心上,针对辖区困难零售户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我很感谢烟草公司,他们知道我腿脚不方便就经常来帮忙,他们教我订烟、帮我打扫卫生、整理烟柜,疫情期间还送了口罩、消毒液之类的东西。”邱继玉感激地说。

除此之外,当地烟草部门陆续给邱继玉捐赠了沙发、饮水机,主动为她的小店换上了新烟柜、制作了醒目的门头、帮她申请了收款二维码,经营多年的小店从此有了一个亲切的称呼“邱姐的小店”。

宋国强:三十余载,坚守依然

在河南中烟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动力车间,有这样一位老师傅,从青春懵懂到成熟稳重,将自己的年华奉献给了岗位,忠于职守、无私奉献,默默地守护着各车间的温湿度环境,为生产提供后勤保障,在平凡的岗位上熠熠生辉。

三十春秋亦如是,风雨兼程葆初心

1991年,年轻的宋国强进入动力车间,正式成为空调运行岗位的一员,自此,宋国强开启了他与空调岗位间30余年的不解之缘。

初次来到空调岗位,宋国强还是个门外汉。面对陌生的机器,宋国强从零开始学习,虚心请教。最初的空调需要人手动调节,宋国强便守在机器旁,时刻关注着空调的运行情况,记下每个重要的操作节点,就这样日复一日日积月累,宋国强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他的技能也突飞猛进,年纪轻轻就成为了空调岗位挑大梁中的一员。

后来空调设备有了很大的改进,内部构造和运行情况更加复杂,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更高,宋国强便继续钻研学习,丝毫不敢松懈,很快便掌握了每台空调的控制、运行情况。如今的宋国强已经成为了。

经验老练的师傅,是班组的“定心丸”,但他依旧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经常能看到他记笔记和向他人请教的身影。

在动力车间中控室的墙上,贴着一个班组评比栏,宋国强所在的班组总是排在空调岗位创标优胜班组前两名。宋国强也多次在技术比武中获得技术能手称号。时代在进步,宋国强的技艺也在进步,他三十余年不忘初心,坚持在岗位上学习奋斗。

勇挑重担显使命,迎难而上显担当

2014年新郑卷烟厂与郑州卷烟厂合并后,宋国强来到了郑州,因为一家老小在新郑生活,宋国强便开启了他在郑州与新郑之间奔波的日子。

在工作中,他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傅,在家庭中,他是撑起一方天地的顶梁柱。在家庭之外,宋国强把他的满腔热情奉献给了工作,即便在困难的时候,宋国强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甚至牺牲自我。

2022年5月3日晚,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73号文,制造中心紧急决定封闭生产,刚下班回到家的宋国强马上报名参加,趁着夜色从新郑赶往郑州,奔赴生产一线。

面对封厂期间高强度的工作,宋国强依然把工作做到极致,从未出现过什么纰漏,也从未有过任何抱怨。在岗30多年,宋国强多次主动站出勇担责任,从未在工作中有过疲倦懈怠的心理,将自己的全部热情认真奉献给了工作岗位。

处事不惊显本色,临危不乱真本领

“哒哒哒哒哒哒”鼠标的点击声不断传来,宋国强正一脸严肃地盯着电脑屏幕,处理着不断出现的预警信息,并认真记下工作日志。“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宋国强迅速接起电话……

这是“7•20郑州特大暴雨”时发生的一幕,在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内部,因受暴雨影响,各生产车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漏雨内涝,温湿度也受之影响来回波动。突发情况在宋国强的日常工作中时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车间温湿度环境剧烈抖动,宋国强总能沉着冷静快速应对,通过不断地调节,迅速将车间内的温湿度调至正常水平,保障了生产工艺环境。

一年四季的温湿度环境各有不同,对空调的操作也各有差别,宋国强总结出一套独有的方法和规律,用来应对不同的环境,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这一切都源于他的细心摸索、精益求精,也造就了他的处变不惊。

择一事而终一生,及一物而致于远。时光荏苒,宋国强用他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书写了一段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时光,他是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所有职工的缩影,也是所有青年人学习的榜样,虽然身处一线岗位,却要敢于创造非凡。

温亮:为烟农撑起一片天

温亮(左)正在和同事进行烤后烟叶评估。

1月3日下午3点,山东临沂蒙阴县烟草局联城烟站的烟农服务中心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联城烟站正在组织烟农座谈。眼下正值冬闲时节,正是总结2020年烟叶生产经验教训、制定2021年改善措施的时候。

“温老师,去年烘烤期间我的烤房突然停电,要不是你及时指导,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当谈到烟叶烘烤工作时,联城镇王去峪村烟农刘敬国感激地说。原来,去年烘烤季,一天深夜,刘敬国的烟叶正值定色的关键时期,烤房突然断电,自控仪也无法使用,多亏蒙阴县局高级农艺师温亮连夜赶到,一边指导他采取有效措施,一边联系烟农合作社协调移动发电机,才避免了损失。

刘敬国所说的温亮,是一位有着27年工龄的“老烟草”,也是蒙阴烟区的烘烤专家。

当好授业者

1993年进入烟草行业的温亮,先后干过烟站技术员、站长等,无论是烟叶种植还是分级烘烤,他都是一把好手。

10年前,在推广烟叶新品种的过程中,温亮发现烟农之所以不愿接受新品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掌握不了新品种的烘烤技术。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开始专门研究烘烤技术,连续多年深入烘烤现场实地调研、寻找方法,并不断进行实验验证。有时在烘烤工场,他一住就是大半个月,家里人都说他着了魔。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烟叶烘烤工艺。工艺成熟后,温亮又第一时间强化培训指导,把自己总结出的经验全部传授给烟技员和烟农。烟田里、烤房前、村巷口,随处可见温亮的“烘烤课堂”。

而像刘敬国所说的半夜三更为烟农答疑释惑、解决棘手问题的事情,对于温亮来说,属于“家常便饭”。作为奋战在生产一线的烘烤专家,每个烘烤季,温亮天天深入各个烘烤现场,查看烘烤工艺落实情况,指导烟农进行科学烘烤。他风里来雨里去,不分昼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烟农送去“烟叶烘烤经”。

“只要温老师来了,我们就放心了。再难烤的烟叶,到温老师手里都能烤好。”刘敬国说。

当好主心骨

联城镇沙沟峪村烟农赵乐忠是温亮的“铁杆粉丝”,他对温亮的烘烤水平坚信不疑。之所以会这样,说起来还有个故事。

那是2018年8月的一天,赵乐忠和另一位烟农的烟叶都在上炉烘烤,温亮像往常一样到现场进行烘烤指导。看完待上炉的鲜烟叶,温亮提出由于天旱,烟叶含水量少,要根据鲜烟素质调整烘烤工艺,尤其要采取延时变黄、定色前移的措施,如果还按照老办法进行烘烤,这几炉烟叶很可能烤坏。作为一个有多年烘烤经验的老烟农,赵乐忠一听并不赞同:“温老师,去年你的烘烤办法很好,我们都用熟了,现在怎么又改了?烤坏了咋办?你敢负责任,我们才照办!”温亮听后并不恼,拍了拍胸脯说:“没问题,包在我身上!”虽半信半疑,但接下来的烘烤,赵乐忠严格按照温亮的要求进行操作。等到下炉的那一天,一打开烤房门,赵乐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烟叶无论是色泽还是质量都属上乘。而另一位烟农由于没有听从温亮的指导,烤出来的烟叶很不理想。这下,赵乐忠心服口服!

云蒙湖生态区花园社区烟农冯尚庆也是一名受益者。

去年6月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袭击了整个云蒙湖辖区,冯尚庆家的烟叶受灾严重,不过经后期追肥,烟株慢慢恢复生气,又长出新叶来。然而到了成熟期,烟叶落黄困难,别人家的烟叶都烤到中部了,冯尚庆家的烟叶还一片青葱。大伙儿都说老冯家的烟叶完了,这种烟叶最难烤,还不如不烤了,起码能节省下煤炭钱。一想到106亩烟叶要打水漂,冯尚庆天天愁眉不展。温亮听说后,连夜去做冯尚庆的工作,并为他量身定制了烘烤方案,让他重拾信心。冯尚庆家的烟叶开始烘烤后,每到关键节点,温亮都会亲自坐镇指导。直至烤出第一炉金黄的烟叶,冯尚庆的眉头才舒展开来。“温老师真是太厉害了,要不是他,我今年得损失二三十万元!”冯尚庆见人就说。

当好带头人

近几年,温亮和同事在原有烘烤工艺的基础上,立足于工业需求,进一步探索研发,重点在降低烘烤技术复杂性和增油增香上下功夫,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让更多的烟农掌握烟叶烘烤技术,他下大力气改变烟农对科技成果“高大上”的印象,让好学实用的烘烤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确定烘烤工艺时,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工艺到烟农手里简单操作,谁拿去都可以用。”温亮朴实地说。温亮普及推广的简单易操作的酿香烘烤工艺,近年来补齐了蒙阴烟区烟叶烘烤短板,烟叶烤黄率达到95%以上,增油增香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烟农初分级和合作社专业化分级的压力,增加了烟农收益,满足了工业需求。

在以温亮为骨干的技术力量带动下,蒙阴县局逐渐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烘烤队伍,全县烟叶烘烤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由于理论扎实、技术过硬,温亮每年都会参与省、市级的烘烤科研攻关和培训、指导工作,先后获得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为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每当看到一炉炉金灿灿的烟叶和烟农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就特别有成就感!”温亮感慨地说。

多年如一日,温亮用双手为烟农撑起了一片天,用爱岗敬业诠释了烟草人的责任担当。

矮小的巨人

“请问这是吴定强家吗?”前不久,我和同事走进贵州省兴义市坪东镇坝美村路边一间两层楼高、陈旧的房屋门前问道。“是勒,请问有什么事呀?”只听见干脆清亮的声音,却不见说话的人。四周寻了一遍,在陈列卷烟的柜台里面站着刚才回话的人,正在整理着他那有年代感的烟柜。见有人来,还没问明来者何意,他便抽出几个小板凳招呼我们坐下。看到面前这个靠双手杵着两块木头挪动身子的人,我们不忍心让他再多走半步。

知足不贪,安贫乐道

吴定强经亲戚介绍认识了妻子,共同生育了一对儿女。妻子年幼时生病发烧导致身体驼背,之前做过清洁工,也在农家乐打过工,现在年纪逐渐大了,驼背又压到了肺部,影响正常呼吸,劳动强度稍微大一点或是走太多路就呼吸不上来,吴定强果断在网上花一万多元给妻子买了台呼吸机,他用简单的一句话描述与妻子的感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任何事情都不埋怨对方,就是这样过了一辈子。”

与他们常住的还有吴定强的父母。他压低了声音说起父亲前几年去世的事,遗憾现在只剩老母亲和他们同住。他非常感恩父母对他们家的帮衬和照顾,时常陪伴在母亲身边逗她开心。接着他说:“现在我就操心大儿子,和我一样,一样都整不成。”当时我对他描述大儿子的情况有点疑惑,但没敢继续追问。后面得知,他的大儿子既遗传了母亲的驼背,又遗传了父亲的双腿残疾。儿子初中毕业后,吴定强带着他去了好几个职业中专,学校都因儿子是残疾人而拒绝招收。现在二十几岁了,他寻思着给儿子找点合适的事情做。小女儿是家里唯一健全的人,瘦瘦高高的,出落大方,幼师毕业了在离家不远的幼儿园工作,下了班就回家帮忙做些家务活。

当我们问他每月的收入是否能够维持家庭开支,他没有叫苦连天,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满足地说自己除了开店的收入,每个月还有低保,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够了。说起自己是低保户,他既感谢政府给予的关怀,又认为不劳而获并不光荣。他说:“怎么都不如靠自己做事赚钱好。”我接着又问:“那家里人的情况,需要看病怎么办呢?对于妻子这种长期肺部受压迫的情况是否咨询过申请过相关资助。”他夸赞现在国家政策好,看病都是国家补得多,自己用不了多少钱,妻子的情况买个呼吸机就基本解决了,不用定时服药,就是偶尔严重点的时候,买点药也不贵,也就不去麻烦大家了。

乐善好施,二十余载

这座两层小楼,起初只有中间30平方米左右的这间,货架前面用来开店挣生活费,货架后则住着吴定强一家六口人。“我这个铺子当时是用600元钱开起来的,以前卖洗衣粉、厨房调料等商品,买的人多,现在超市多起来了,网购兴起来了,生意就差了。所以现在我的副食品都卖不出去,我也就不怎么进货了,基本上就靠卖烟。”吴定强说,“慢慢攒了点钱,我就加盖了旁边这两间屋,歇几年又攒了点,又盖了楼上,才有了现在你们看到的这样。”我突然对他什么时候开始卖烟产生了好奇,便问他。他说:“从有烟草公司起。那时候是我自己拿着包去批发部背回来卖,我就拿这个木砖头杵走两个小时才到;后面是分成四帮人,一帮人负责打电话来问我们要什么烟,一帮人负责送烟,一帮人负责给我们介绍新品烟,帮我们整理烟柜,还有一帮人就负责来检查我卖的是不是自己的烟,是不是假烟;现在更方便了,直接在网上订,订了有人给送来,样样都给你整好……”这些烟草发展史,他历历在目。

吴定强积极向上、老实忠厚的性格为他赢得了很多老顾客,一来二往的,顾客也成了朋友。他感激地说:“感谢他们照顾我这个残疾人的生意,也从来没有谁嫌弃我,有时候我关门了,他们就绕到后面去找我买烟,我要是两天不在店里反而觉得不开心,因为我不管赚钱多少,能摆摊我就觉得开心。”一旁正在买烟的顾客说:“老吴特别讲信用,从来不卖假货,又会照顾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在他这里买啊!”重情重义的吴定强最看重的就是大家伙团团圆圆、不吵不闹,他说这样就很幸福、很开心。

没有读过书的吴定强是这样给自己定义的:“小时候家庭困难,姊妹又多,自己残疾不能去读书,我就自己看小人书、小画书,看着看着勉强认识了一些字,到现在,大部分字都认识了。至于别人,我不管他怎么看我,我自己要有信心,没有腿就靠自己的双手赚钱。”疾病与残疾都是人生中莫大的不幸,然而吴定强用自己顽强的上半身和豁达乐观的心态撑起了这个家,不抱怨命运的无情不公,不埋怨生存环境的不佳,在苦难的遭遇里孕育幸福,在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快乐。

不等不靠,薪火相传

吴定强的客户档位不算高,每月卖烟净利润大概在两千元左右。今年,兴义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在开展“我与客户共成长”主题实践活动时,发现困难零售客户需要具备的所有条件吴定强家都具备了,他自然也就成为了帮扶对象。

帮扶小组的党员不定期对吴定强进行走访,了解他的家庭、身体及经营情况,关注订单及品牌动销,并适时作出经营指导,协助他做好陈列展示、标签维护工作,保持经营场所卫生、干净、清爽。

吴定强的这一生,即不幸又幸运,他嘴里说得最多的就是钱赚得少点无所谓,最主要是开心,看他的样子应该是做到了。他唯一担心的就是儿子,他想让儿子继承他这一行,成为零售客户中的“生力军”,继续与烟草共荣共赢。

巾帼烟农田春香

7月15日,在福建省龙岩市烟草公司上杭分公司蓝溪烟草站收购大厅看到,一位脸颊黝黑、笑容憨厚的专业化分级女工,双手娴熟,认真分级。她就是远近闻名的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积极乐观、自强不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烟农田春香。

自强不息坚守爱

田春香今年43岁,育有一子一女,家中有4口人,婆婆70岁。十多年前,花季少女的田春香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背起行囊外出打工,想在外面闯出一番事业。那个时候,她辗转福州、潮州等地进厂工作,这样一干就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

“2003年女儿出生,2008年儿子出生了。夫妻俩起早摸黑,一边种烟,丈夫一边还给当地村民建房打工赚钱,家里很快有了积蓄。2009年,家里动工建造新房,我老公是个泥水匠,房子都是自己建起来的。”田春香介绍说。

“2010年,我老公因患脑萎缩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他走的时候,我这栋房子内外墙都还没有装修好。”田春香追忆往事,一段属于她的幸福而又悲恸的回忆。

农村里年轻女人没了丈夫,一般都会被劝说“改嫁”。田春香生于1979年,2010年老公去世时她才32岁,她耳边常充斥着,“趁年轻,另找一个人过日子吧”。

但田春香不为所动,带着对丈夫的怀念,带着对儿女的责任和期望,坚守着这个家,把抚养子女、赡养婆婆的重担扛了起来。

“为了增加收入,我除了种烟种水稻,空闲时间还打零工。”田春香说。

“老公生病的时候为了给他治病,我家里欠下了很多钱,后来因孩子读书等生活需要也向亲戚借钱,但现在我已经把钱还完了。”田春香的坚守是艰难的,但一想到还完了欠债,她表情轻松,好像这些往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小孩读书、老公治病和建房欠债,面对困境,自己该做些什么?田春香客观分析当时的形势、家乡的情况,综合考虑之后觉得种烟是最好的选择。蓝溪这片有着悠久烟叶种植历史的土地,她的父辈也种了十几年的烟,挣了不少钱。她觉得希望就此而来,于是田春香与烟叶结下了不解之缘,种烟面积逐年增加,一门心思种烟挣钱养家。

科技种烟勤致富

“今年我种烟12亩,纯收入2.9万元不成问题,我每年种烟8-11亩,年年都能交出一份‘漂亮的效益单’”田春香高兴地告诉笔者。

“你要问我其他的,我可能说不来,问我这些年攒下来的种烟经验的话,那我要说的可不少。”在田春香看来,她之所以年年种烟效益好,种烟技术是关键,关键性的生产措施都是她格外的注重点,当然,并驾齐驱的是管理有道,助力减工降本提质增效。

田春香种烟路上讲究“时令”。“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是我们靠种田吃饭最讲究的一点。我从来都按步子走不过季,有些做事拖拉的烟农,过了时令才做该做的事,烤烟怎么长得漂亮啊。”依时令而行是田春香首先讲到的,不让自己的烟输在起跑线就得按部就班,提前谋划,一环扣一环。

讲究“听烟技员的”。从种五六亩到十一二亩烤烟,田春香很深的体会就是,“听烟技员的不会错!”在她种烟的近20年里,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天或隔1天都有烟技员下村下田指导。哪些烟苗缺什么养分,哪块田要少下肥,哪些烟株有病虫害,田春香的烤烟生产进度等,包村烟技员廖杭兴都一清二楚。“按照烟技员说的做我心里有底,听烟技员指挥,努力把烟种好。”田春香坚定不移。

种上“黄金叶”,走上致富路,田春香的生活旧貌换新颜。“致富金叶”见证了她生命中很多难忘的时刻,如今她的大女儿幼师毕业,儿子就读初二。巾帼女子田春香自强不息坚守爱,种烟圆了女儿、儿子的就学“梦”。“我一个人种烟,可以让婆婆安度晚年,可以让女儿、儿子高兴上学,太值了!”田春香说到这,脸上洋溢出来的“幸福指数”满满。


上一篇: 夜经济下的惠州市场-惠州市卫生健康促进中心回头看督查重点场所控烟情况
下一篇: 云南文山州烟草推行“烟叶 N”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建好烟区产业综合体 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