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保:金叶路上路上领头雁-代方永:种地“土博士” 致富“领头雁”

admin 37 2024-03-06 04:30:01

袁文保:金叶路上路上领头雁

金九银十,金叶飘香。东大岗上,丰收在望。满载喜悦,烟农笑逐颜开,脸上挂满的兴奋笑容,溢于言表。

在河南省社旗县朱集镇的东南角,有一个不足2000人口的小乡村,因有一位“金叶路上的领头雁”,18年来,持之以恒带领村民种烟致富,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小乡村,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柳暗花明又一村,旧貌换新颜,乡村道路美如画,家家住小洋楼,户户拥有小汽车,人人过上小康幸福生活。这些变化得益于有了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一一袁文保。

2003年,袁文保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为改善村里旧貌,他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烟叶生产,在金叶路上,寻致富,昐幸福,摘穷帽,苦耕耘,奔小康,妙手育金叶,探求绿色的金灿灿钞票子,依靠烟叶和蔬菜,烟薯和烟玉米轮作种植,把一个贫穷的小乡村,己打造成了东大岗上一颗绿色的闪亮名珠和烟菜名星村,因烟而蜚声远播,名扬百里。去年年底,袁文保很荣幸地被朱集镇政府,聘任为镇长助理,并明确为全镇主抓烟叶生产工作的领军人。

带头种烟,甘做村民种烟铺路人

袁文保就任村党支部书记时的2003年,恰好赶上烟叶生产的低谷期,为恢复烟叶生产发展,镇政府和烟草公司尽管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和化肥、种子、农药等补贴,烟农仍然是心有余悸,不愿意种烟,更有极少数农户抵制情绪严重,高调说到“打死也不种烟”, 面对此情此景,袁文保自己首先带头,甘做种烟的铺路领航人。

针对当时受烟叶效益低谷影响,即是原先己经种了多年烟的老农户和一部分种烟效益比较好,还有一定技术特长者,也不愿再种烟了,多数农户明确放弃种烟致富希望,新种植户更是有阻力,困难多,难上加难,还有少数钉子户扬言道,“宁可受罚也不冒险种烟”,眼看镇政府下达的计划面积,就要落空,在这千钧一发的特殊时期,袁文保带头承包了15亩烟地,剩下的40多亩计划面积,除鼓励老植烟户和有一定技术的农户继续种烟外,采取每位村委班子成员和组干部分别承担5亩种烟计划,实行以老带新,一户老烟农在带一户新烟农,一位村干部在带一户烟农等办法,把镇政府所分配的计划任务,全部落实到户。这些措施的推行,既起到了烟叶恢复性发展的领军作用,还为袁老庄村以后的烟叶发展壮大,奠定了根基,并打下了持久战的堡垒。

袁老庄村副支书侯太庭说,“18年来,在文保支书的带领下,全村植烟面积由2003年的58亩发展到今年702亩,支书个人由15亩起家到今年191亩,金叶路上在腾飞,已成为我们村的一张植烟名片”。

心系群众,勇当种烟致富引路人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袁文保始终把心系村民致富的责任扛在肩上,把全村人共同富裕,奔上小康生活的目标记在心上,心系村民脱贫,扎实为群众服务,为村民办实事,勇当群众种烟的引路人。

该村七组村民袁文亮,是全村出了名的困难户。54岁的袁文亮和妻子王春秋,都患有残疾,文亮肯吃苦有力气,但又聋又哑,妻子腿脚不便,一瘸一拐,家里除了有低保收入外,在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袁文保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直想法帮他们夫妻二人脱贫,于是,让他们夫妻二人结伴,跟着在他家种烟打零工,一边种烟劳作,一边教学技术,经过这些年的磨练,不但有了收入,还学到了种烟技能,2017年,袁文亮15岁的儿子初中毕业,家里有了帮手后,袁文保便鼓励他们种烟种菜,并手把手地教他们种烟种菜方面的技术,特别是文亮的儿子,年轻头脑灵活,善钻研又聪明,很快就掌握了种烟知识和技术,今年文亮家共种了36亩烟,烟收后又栽上了大白菜,文亮的妻子王春秋说,“估计今年36亩烟叶和白菜的净收入,能达到15万左右,准备用这笔收入,盖座小洋楼,明年种烟收获后,再给儿子娶媳妇”。 站在一旁的袁文亮虽说不出话,但他用双手也不停地比划着种烟盖楼房的事,让在场的人都笑个不停。

为引导烟农种好烟,袁文保结合全村烟农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帮扶引导,该村二组老烟农侯平尚,今年已经50多岁了,人称“老犟筋”, 脾气暴躁,还是个“认死理”, 遇事不听人劝,个性强傲,这些年在种烟过程中,吃了不少脾气上的亏,他说,“烟草公司不让种植南江三号和长脖黄等劣杂品种,袁支书也多次劝阻我,但我总是偷着种植,不听支书的话,结果种一年赔一年钱,烟草公司不收购劣杂品种烟,后悔没有听支书的话,赔惨了才醒悟”。 最近这几年,他严格按规范化标准种植“云烟87” 品种,并且在落实科学种烟上,从机耕起垅、施肥移栽、防病打药、采收烘烤等,每个环节都坚持规范操作,技术上一丝不苟,克服传统上的旧思想意识,积极接受新的技术标准,提高上等烟比例效益,去年他种的30亩烟薯套作,亩均效益达4500多元,在全村是效益领先户。

“村民信任我,选举我当支书,我就要带领全村群众,走种烟种菜的共同致富路,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只要全村人都过上小康生活,我心里才踏实”。 袁文保如实说。

率先垂范,担当科技种烟示范人

今年57岁的袁文保,在没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前,就是一位铁杆烟农和科技“种烟迷”,担任村支部书记后,他处处为村民种烟着想,担当科技示范引路人。

县里要求实行规模连片种植,建烟叶大方田,他率先响应,全村统一建设了2个200亩以上的连片烟方,实行育苗工厂化,村里又统一建设了一座育苗工厂,建育苗大棚12个,推行密集型烘烤,建热泵式烟炕房10座,推广施肥一体机,全自动移栽机、旋耕机起拢栽烟,无人飞机喷洒农药,烟菜、烟薯、烟玉米套种等,这些先进的科学种烟技术,在袁老庄村都得到了普及与推广。袁文保说 “我为村民担当种烟的领头雁和示范人,推广先进技术是我应尽的职责”。

今年58岁的一组烟农李发营,与袁文保支书是种烟上的好伙伴,支书咋干他咋干,支书种啥他种啥,支书烟薯和玉米套种,他跟风学习,寸歩不离,相互取长交流经验,李发营被聘为全村烟叶技术员,主动在全村传经送宝,帮助缺少技术的新烟农,在田间地头、炕房边上为烟农传授种烟技能,李发营说,“受袁支书种烟影响,去年我大儿子李崇大学毕业,我说服他留在家中学习种烟,跟着袁支书照样能致富,你有文化懂科学,将来也同样能当种烟状元,同样当干部”。 典型榜样的示范作用,接地气,鼓士气,科学种烟也为农村的大学生,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新的用武之地。

河南宜阳:“烟叶兄弟”致富路上携手向前奔

亢宜飞(左)与邢书彬(中)、邢要彬在烟田里查看墒情 蔡璐 摄

在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柳泉镇,烟叶是群众交口称赞的“致富金叶”。近年,柳泉烟站辖区种烟村超过10个,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2700亩左右。

冬去春来,又到了一年烟叶育苗时,柳泉镇尹村外的烟田里,起了一行行新翻的烟垄。2月21日上午,阳光明媚,田间小道上有三个人结伴走来,不久就在一块烟田里蹲了下来。

“虽然天旱,这墒情相对来说还可以,你们看看。”柳泉烟站主检员亢宜飞边说边抓起一把土搓了搓,随即递过去。蹲在对面的尹村烟农邢要彬、邢书彬兄弟俩瞅了一眼就笑起来:“就是不赖,今年的烟叶收成差不了。”

十几年前,邢家兄弟在外打工,收入微薄还不稳定,后来听说家乡推广烟叶种植,毅然回来当了烟农。十几年间,兄弟俩的烟田从几亩扩大到几十亩,人也从门外汉成长为职业烟农。2020年,弟弟邢书彬种了五六十亩烟叶,毛收入有30万元,邢要彬种得少些,但也有二三十亩。

有机肥、电烤房、测土配方定肥、下部叶优化……记者跟邢书彬聊起烟叶,他的嘴里时不时地冒出一个个专业名词,俨然是个“技术烟农”。

“以前用的是纯化肥,现在用了羊粪有机肥,效果好得很。”邢书彬说,这些年,他种烟叶越来越得心应手,除了自己肯干,还得益于烟叶种植技术和烟叶品种的不断更新。

“还有就是现在的服务越来越好,也越来越细,我们干起来更省心。”聊起烟草部门对烟农的服务,邢要彬接过了话茬。

为服务烟农,烟草部门每年都要集中进行土壤肥力检测,针对不同前茬、品种、土壤肥力等拿出定制化施肥方案;到春天,派专人在大棚里为烟农统一育苗;在烟苗、肥料等方面提供补贴,算下来每亩烟田能补贴600多元;定期派技术员到田间地头或通过培训班对烟农进行技术指导。

按照相关政策,每年烟农在种植前都要与烟草部门签订合同来确定种植面积。眼下,新一轮合同签订在即,邢家兄弟除了要扩大自家种植面积,还打算把系烟棚建起来。

“没啥说的,接着干。”致富路上,这对“烟叶兄弟”还要携手向前奔。(洛阳日报记者 赵硕 通讯员 蔡璐)

(原载于2021年2月22日《洛阳日报》6版)

奋斗不止 科技创新永远在路上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安徽中烟的科研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科技人员砥砺前行,推动着一次次黄山品牌产业升级。其中,葛少林同志的奋斗轨迹就是对这种科研精神的完美诠释。

葛少林,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并承担技术中心新建科研设施建设任务。2005年进入安徽中烟,深耕烟草科技创新16载,始终以“满腔热情、富有激情、充满智慧、奋力创新”的良好状态,致力于推动安徽中烟技术革新和品牌发展,在实现安徽中烟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壮志满怀,不懈追求。

有一种奋斗叫夙夜不怠

为打造匹配黄山焦甜香特色的再造烟叶,葛少林立足化学专业特长并积极拓宽研究领域,着力于化学组成、物理特性以及燃烧特性再造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在产品中试阶段,他经常通宵达旦地留在现场,试制样品,并一根根评价;一遍遍调整工艺参数,不断重复着“评价-反馈-调整”模式,用心探索、力臻完美。不知坚守了多少个这样的夜晚,终于铸就了今天安徽中烟的烟叶再造创新平台——一个集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装备研制以及成果转化应用于一体的系统化创新平台。

有一种责任叫责无旁贷

古卷青灯,往往是科研人员真实的工作状态,没有人在关键节点指点迷津,答疑解惑,很容易产生迷茫和倦怠。

葛少林说:“我的角色就是帮助年轻科研工作者成长,做他们职业发展的引路人,这是我的责任,责无旁贷”。

作为检测分析室分管技术研究的副主任,葛少林在关注科研进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尽管科研工作千头万绪、管理工作任重道远,他仍不忘时时与其他科研人员开展谈心谈话,或是技术学习交流、或是心得体会分享、抑或是研究方向规划,推心置腹、倾囊相授。在葛少林任职科室副主任期间,检测分析室累计取得中级职称资格5人,高级职称资格7人,科研工作亦取得累累硕果。

在做好具体研发及管理工作的同时,葛少林还同时兼职承担技术中心新大楼的工程建设工作。从零学起,与项目办同事一起克服新冠疫情的影响,出色完成了组织机构及工作机制建设、专业实验室工程建设规划、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深化设计等工作任务,提升专业实验室工程建设能力,协同推进项目各项建设工作。形成了以“产品集成开发单元”为中心、“专业模块集成单元”(涵盖:原料、香料、工艺、质控、检测以及科技创新服务)科学合理分布的 “立体布局”。

“为公司研发工作创造一流的硬件环境,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我的责任”。

有一种信念叫黄金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我们的黄金时代。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力争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葛少林的自我激励,也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近年来,安徽中烟持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优渥的科研条件、扎实的创新平台、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开放的学术环境,诚如葛少林所言,科研人员的黄金时代已然来临。

如说而行。葛少林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烟草专卖局重大专项项目、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以及安徽中烟科技项目30余项,在卷烟保润机理研究和烟叶再造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新的原动力,并先后荣获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荣获公司科技进步奖10项;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授权26项),发表中文核心以上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21篇);此外还担任多个SCI期刊杂志特约审稿人,并荣获2018年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荣誉满满、硕果累累、著作等身,葛少林同志铿锵有力地践行了自己的誓言,也充分地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正是在众多象葛少林一样优秀的科研人员的努力之下,“黄山”品牌展焕新颜,徽烟品质有口皆碑,“甜润的徽烟”热销大江南北。

科研没有尽头,葛少林的故事仍在继续,攀登者的脚步永不停歇。他将继续践行安徽中烟“攀登者”文化,朝着心中的“黄山梦”大步向前。在葛少林同志先进事迹的精神感召下,安徽中烟科研人员也必将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伟大征程中,披坚执锐,所向披靡。

代方永:种地“土博士” 致富“领头雁”

与土地打了30年交道的代方永,在贵州省印江县紫薇镇算是个家喻户晓的“名人”。

代方永的名气,来源于他在种地方面的专长,也来源于他的优良品德。

“土博士”靠科技发家致富

走进代方永位于紫薇镇中心街道的家,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书架上一排排的科技书籍,其中既有普及农业类知识的书籍,也有《烟草科学》《中国烟草科技》等专业刊物。

“大家喊我‘土博士’,实际上我的本事都是从这些书中学到的。”代方永憨厚地笑道。

从最开始种一两亩到如今种100亩,代方永种烟一直都保持着不错的收入。

代方永爱看科技书籍,也爱按书上的方法做试验。

2003年,印江县全面推广地膜烟。地膜的作用是在烤烟种植期预防病虫害,保水保肥,提高烟叶质量。然而一开始,当地烟农并不接受这种新技术,有些试用时由于操作不当,还造成地里杂草过多、土壤变干。

就在大家犹豫的时候,代方永从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地膜烟的文章。文中讲到给烟覆膜不仅能保水保肥,还能有效抵抗马铃薯Y病毒,并且对覆膜技术做了详细讲解。

于是,代方永拿出2亩地,按照书上和烟草公司教的搞起了试验。试验结果非常不错,当年他的试验田里没有一株烟受到马铃薯Y病毒的侵袭。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很快都用上了覆膜技术。

在种烟过程中,代方永特别注重轮作。他每年租赁200亩土地,其中100亩当年用来种烟,剩下100亩农民可以继续种其他作物,但到第二年代方永就会进行轮作。

“虽然这样会多付出一些地租,但保障了烟叶品质,能够卖出更好的价钱,算下来并不亏。”代方永说。

对于当前的烟叶种植技术,代方永表示,其实烟草公司下发的技术方案已经非常完善,只要严格按照方案种植、管理,烟叶生产效益基本可以实现。

依靠科技种烟的力量,代方永实现了发家致富。2015年,他花5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100平方米的四层小楼,家中小轿车、小货车、三轮车、摩托车一应俱全,两个孩子也都已经顺利读完了大学。

“领头雁”带领村民奔小康

2004年时,代方永的种烟规模就达到30亩。从2014年开始,他的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00亩。

不过,代方永增加种植规模,并不单纯是为了赚更多钱。

“个人富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才算富。”有着27年党龄的代方永如是说。

一方面,代方永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种烟经验传授给其他烟农,希望大家都能依靠科技增收致富。

另一方面,扩大种植规模后,代方永常年带着20多名村民一起劳动,其中有不少都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今年48岁的田翠凤是紫薇镇尖峰村村民,由于家里有三个小孩读书,生活十分艰难。为了照顾孩子,她无法外出打工,十多年来一直在代方永的烟地里找活干。

“一年里大半的时间都在烟地里做活,每年能赚万把块钱,家里基本的开销就足够了。”田翠凤说。

54岁的杨见毛同样曾是尖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而且是村里跟着代方永打工时间最长的村民。但在今年,他却开始外出打工。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杨见毛家致贫,一方面是因为有两个孩子上学,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妻子精神失常。

最开始,杨见毛在烟地里干活,他的妻子还能在家照顾孩子。但随着妻子病情越来越严重,身边渐渐离不了人。了解到这个情况,代方永就让他带着妻子一起到地里干活,有时候也会找一些简单的工作让他妻子做。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通过参加劳动,杨见毛妻子的病情逐渐稳定,甚至慢慢恢复正常,能够干更多农活了。今年,夫妻二人一商量,杨见毛外出打工,妻子还在代方永的烟地里工作。

对待给自己帮工的村民,代方永从不吝啬,不仅每次都及时发放工钱,更在烟地里没活的时候,积极帮他们寻找工作。

“今年就介绍几个人去采木耳,还有去养殖场、建筑工地打工的。到了农闲的时候我就四处打电话,有活干就让他们去。”代方永说。

近年来,当地发展木耳种植业,用工时间正好与烟叶生产互补。今年下半年,代方永就准备租上几十亩地搞木耳种植。

“这样的话,大家一年到头就都能有事情做了。”代方永说。

旬烟要创新辉煌 (快板书)

打竹板,走上台,高高兴兴唱起来。

今天的工友真不少,先向大家问声好。

大家下午(上午)好!

大伙掌声真热烈,再热烈一点更感谢!

你这个人不可靠,上来就把掌声要。

你这个人不靠谱,上台就让大家掌声给你鼓

我这不是要掌声,为让大家都放松。

哎哎哎,咱们不能光贫嘴,

一起为今天的旬烟碰一杯。

这个提议我赞成,台下的观众全响应。

回首创业几十年,爬坡趟河前路艰。

从求生存到谋发展,一路走来不简单。

不甘人后加倍干,旬烟精神代代传。

四次技改是宣言,山沟沟里孵出个金蛋蛋。

设备装备达一流,厂区厂貌似美颜。

对标创优成效显,奔跑旬烟谱新篇。

这里边,离不开历届领导的英明与果断。

这里边,更离不开历代旬烟人的拼搏和奉献。

天大的责任共同担,同心同德破万难。

精益求精细节控,勇争一流当好汉。

说旬烟,道旬烟,高质量发展跑步前。

国家利益记心间,消费者权益是关键。

乡村振兴是战略,履行责任做贡献。

哎,我们这个是不是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啦”?

自卖自夸啥呢?咱不是酒后吐真言么。

别买关子了,来点具体的。

好好好,大家听我来表一表:

咱们烟厂发展好,关键有一班好领导。

厂领导,观念新,企业管理扑下身。

上级精神吃的准,各项工作抓得紧。

常与职工促膝谈,深入一线搞调研。

不徇私,不专权,群众的冷暖记心间。

质量生产两手抓,服务管理两把刷。

工作抓得细又实,销售业绩交口赞。

好领导,眼界宽,一门心思抓发展。

从早到晚忙不停,运筹帷幄把大事干。

夸完了领导赞员工,个个都是英雄汉。

把好质量每道关,操作维修是领头雁。

劳模工匠工作室,师带徒来把字签。

好猫杯上竞风流,崭金夺银一马先。

员工队伍多奇兵,个个都是“白骨精”。

啊…………

白领骨干和精英。

先说队伍再说事儿,大伙儿给我鼓鼓劲儿………

好好好。

职工队伍就是神,有男有女整八人。

八仙过海显神通,勤学苦钻练内功。

劳动竞赛是常态,岗位练兵出精英。

这背后的故事实在多,八天八夜也不够说。

哎,感人的事迹实在多,这里暂且搁一搁。

为啥不继续说了呢?

咱们演出的时间已不多,还有很多都没说。

啥子塞?

文化。

文化!

激动的话儿说不完,一片赤心向党谈。

党业融合促发展,跳起摸高成效显。

建党精神要铭记,企业文化多宣传。

工匠劳模是标杆,创新路上谋新篇。

两个确立感悟深,擎旗奋进主动担。

强根铸魂提质效,风清气正好扬帆。

四个意识要树牢,两个维护要做到。

四个自信要坚定,稳中求进总基调。

弓拉满,箭上弦,滚石上山意志坚。

十四五开局要做好,各项工作标准高。

纪律作风挺在前,严真细实快加鞭。

六高两低一增强,旬烟要创新辉煌。

四比四争齐上阵,干事创业好儿郎。

建功立业新时代,实干兴邦世无双。

世无双!


上一篇: 这类骗局,多地小店中招,你要小心了!-“互换特产”走红!小心不是高端局而是骗局
下一篇: 云南西双版纳州烟草将启用新的烟草制品合理化布局规定-关于《枣阳市烟草制品零售点合理布局规定》的公告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