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运母亲”选择了回乡种烟?-湖南桑植:用青春和热血激活老烟区的发展

admin 34 2024-03-16 20:30:01

为什么“春运母亲”选择了回乡种烟?

随着春节的脚步临近,无数游子萦绕心间的思乡之情再次被点燃,有关春运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网端微。

14年前春运期间,一张背着巨大行囊、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赶火车的照片传遍网络。她的腰是弯的、眼神是坚毅的,感动了千万人,她被称为“春运母亲”。她是谁?经历了什么?现在在哪儿?过得怎么样?从那以后,每一年“春运母亲”的消息,都让大家忍不住想知道她的情况。

“春运母亲”叫巴木玉布木,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板桥镇桃园村人。据最新媒体报道,2023年春节,她回到家乡流转了18亩土地种植烟叶,纯收入9万多元。

无独有偶,去年她所在的桃园村,共新增烟农14户,其中有4户是像巴木玉布木家一样原来外出打工又选择了回乡种烟。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春运母亲”选择回乡种烟?

因为,在现在的大凉山,大家普遍认为,回乡种烟是一条有人帮、有人助,技术不断升级、分工越来越细并且能够实现“在家门口挣到钱”的好路子。

回乡,因为种烟赚钱。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23年,全国烟农户均收入首次突破12万元。

“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2023年种了18亩烟叶,刚分拣完烟叶时,她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黄开杰摄

在很多地方,烟叶被称为“金叶子”,它承载着烟农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大凉山等偏远山区,能够为农民提供稳定可观收入的产业并不太多,烟叶产业算其中之一。“巧合”的是,在我国,70%以上的烟叶种植区位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烟叶种植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乡村和美的重要途径。单就大凉山而言,凉山烟草在“十三五”期间带动了4926户贫困户“当年种烟、当年脱贫”,助力10个县、900余个种烟村走上了致富路。

当年脱贫后呢?产业融合发展,扶上马再送一程。还以“春运母亲”所在的越西县为例。2023年4月,全州粮烟融合发展现场会在这里召开,会议总结提炼了“烟 玉米”“烟 大豆”等9种烟粮融合发展产业模式,既助力保障好“米袋子”“菜篮子”,也让农民鼓起了“钱袋子”。

回乡,因为种烟条件更好了。“原来村里是土路,去县城要坐马拉车;现在路更顺了,还配置了烤房。”面对媒体记者“原来为什么不种烟”的问题,巴木玉布木回答。

种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没有好的基础设施,种不了烟。以前,巴木玉布木所在的板桥镇交通落后、土地贫瘠,出行全是土路,运输全靠肩挑背扛,土地基本都是河滩地改造而成,只能种植玉米、土豆等,老百姓收入很低。正是因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春运母亲”们才选择外出打工。

桃园村的土地基本都是河滩石改造而成,土壤层薄,村民为了提升土壤肥力,投工投劳从别处拉土来更换土壤,以保障年年能种出好烟叶。冯俊霞摄

现在呢?水通了、路顺了、土地更平整了,村民们看到土地里能生“金”了,才愿意回乡种烟。自2015年以来,仅烟草部门就投入2000余万元在板桥镇修建水池、沟渠、道路、烤房等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这么好的条件,大家自然想种一点比较效益更好的作物,烟叶是个不错的选择。

让河滩地变成黄金田,这需要持续投入和不懈努力。放眼全国各个烟区,自2005年以来,烟草行业累计投入烟基建设资金超千亿元,建成一批了“田成方、管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田园化”的高产稳产优质烟田,改善了近5000万亩农田的生产基本条件,为大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种烟,与以前相比轻松了。“现在种烟有人提供技术指导,技术不要担心。”巴木玉布木说。

巴木玉布木所在的桃园村自1999年起就开始试种烟叶,但囿于当地基础设施、机械化生产条件不足等,那时种烟是个累人的活儿。

近年来,当地烟叶种植走上了主体职业化、种植规模化、服务专业化、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的快车道,种烟分工越来越细,服务也越来越专业,实现了烟农从“自我作业”到“专业生产”的有效转变,种烟自然轻松不少。

板桥烟站工作人员正在集中育苗棚内进行温湿度记录检查。冯俊霞摄

如果将视野再拓展,目前烟草行业机耕、起垄、移栽、覆膜等重点环节机械化作业率已提升到61.2%,烟叶生产亩均用工正在朝着“丘陵山区用工降到15个工以内、平原烟区降至10个以内”的目标前进,极大缓解了烟叶生产劳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和请工难、用工多、用工贵等问题,让烟农种烟更省心省力。

对于一个母亲而言,种烟还有另一个“优势”——照顾家庭。中国人安土重迁,又有谁愿意背井离乡讨生活?巴木玉布木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的“母亲”身份。现在,她可以在家门口挣到钱,又能照顾家庭,安居乐业不就是她现在的状态吗?

其实外出打工和回乡种烟并不是一道单选题,对巴木玉布木而言,外出让她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也让她更加珍惜一家人团圆和睦的当下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回乡种烟,都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春运母亲”和烟叶产业,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是人们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诸多变化下的一种最优选择。

或许,哪一天“春运母亲”又踏上外出打工的道路,我们也不必惊讶,那是她奔向另一种生活的新选择。

“春运母亲”们幸福的样子,也是烟草人努力的方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春运母亲”们通过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用勤劳汗水浇灌致富之花。

杨兰方:从货车司机到“产业工人”

杨兰方清楚记得,结束在外奔波的日子,是2011年5月。

今年48岁的杨兰方,是重庆市奉节县兴隆镇桃源村人。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在20多岁时就选择了货运司机职业,常年在外奔波。

“辛苦,不安全。”采访中,谈及以往的日子,杨兰方多次向记者表示。

回乡,意味着可以照顾家人。但如何更好地照顾家人?在杨兰方看来,就是要让他们衣食无忧、住房不愁。

抱着这样的念头,回乡后,他多方寻找致富门路,最终选定了一个在他看来“很靠谱”的项目——种烟。

“村里有种的,烟草公司会上门进行技术指导,烟叶价格稳定,还有种植保险兜底。”2011年年底,杨兰方考虑再三,报了10亩的种植计划。

说干就干。什么节令该做什么,他总是不等烟技员上门宣传,就主动打电话询问。白天,他靠在烟田里,严格按烟草公司的生产技术要求劳作;晚上,他坐在小凳上,捧着烟草公司送来的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刻苦钻研。

一切从头开始,更需用心对待。杨兰方深知,“庄稼不收,管理不休”。在烟技员的细心指导和他的精心管护下,2012年,杨兰方种的10亩烟叶换来了3万元收入。他笑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划算,比在外打工划算!”

这,仅仅是致富的开始。接下来的种烟之路,杨兰方走得踏实而坚定。

烟田从桃源村发展到庙湾村,田管从自家人干到雇几十号人干,房子从村里有1套到镇上、重庆市区各有1套,杨兰方已然成为闻名十里八乡的“致富明星”。

“他种烟有绝活!”同村的宋柏贵50多岁,这几年一直种着3亩白肋烟,闲时就到杨兰方的烟田里打工,一年下来打工能挣1万多元。

在宋柏贵眼里是“绝活”,但在杨兰方看来,只不过是“上心”。“如同养娃,不上心他长不成好苗子。”杨兰方有两个孩子,女儿大学毕业已经工作,儿子正在读大学。

怎么才算上心?管理一定要到位。

7月16日,记者见到杨兰方时,他正在烟田里给工人们讲解烟株打顶和抑芽剂施用技巧。“有时候工人贪图快,会把烟株顶部的几片好叶子打掉,抑芽剂施用也不到位,这样既影响产量,又影响质量。”杨兰方平时待人和气,但在管理上却要求苛刻。

“不按技术标准操作,是要吃亏的!”这是杨兰方认准的道理,因为在他看来,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是哪一个人、不是一时一刻总结出来的,而是烟草公司经过长期实践提炼的可操作性强的理论知识。“就像我以前开货车,必须按规矩办事。”说这话时,他的眼神里满是坚定。

当然,仅仅守规矩是不够的,尤其对于烟叶生产而言,受气候、土壤、温湿度等外部环境影响较大。这时,墨守成规不行。

“杨兰方的优点就是敢于质疑,并且容易接受新事物。”奉节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兴隆烟站烟技员陈玉才对口负责桃源村快3年了,这是他对杨兰方的评价。

陈玉才举了一个例子。去年,烟站邀请专家举办座谈会,号召烟农尝试种植烟后油菜,开展绿肥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杨兰方二话不说,第一个报了名,种了60亩油菜。“油菜还田确实有效果,但也有缺点。油菜喜欢氮肥,这就把田里的氮肥夺走了,今年前期的烟叶色泽差些,于是我在田里追施了氮肥。”杨兰方说。

对于这点,陈玉才非常认可。“不仅如此,去年,他还从网上购买了2台回潮机,在烟叶烤好后进行人工回潮,将原本3至5天的回潮期缩短至1天。”陈玉才说,在杨兰方的带动下,全村购买了近30台回潮机,使用效果显著。

“一台2400元,省时省工省力,提高了烤房使用效率,钱花得值!”杨兰方笑道。

在杨兰方家的院子里,记者看到,深耕机、机械打孔器、电动喷雾器等烟叶生产器械一应俱全。

“我们这里山地多,小型机械用得上。近几年,多亏了这些机械,种烟轻松不说,还减工降本。”杨兰方介绍,他不光在自己田里使用,还为其他烟农提供价格优惠的专业化服务,帮助他们一起搞好烟叶生产。在他看来,“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算数”。

奉节县局(分公司)烟叶科副科长王振国经常下乡,对杨兰方非常了解:“他种烟,冬耕清残搞得早、搞得好,机械化起垄规格高,烟叶移栽规范程度高、集中性强,田管措施及时、到位率高,烟叶前期长势整齐、后期落黄有序,生物质燃料烘烤效果好,亩均收入比其他烟农都高。”

2019年,杨兰方被评为“全县烤烟种植能手”。

“稳烟区稳烟田,离不开这样的能手,离不开‘精技术、敢投入、勇创新、善管理’的职业烟农。”王振国说。

而杨兰方能安安心心留在家乡种烟,成为一名职业烟农,背后是奉节县局(分公司)不懈的努力。

近年来,奉节县局(分公司)严格按重庆市局(公司)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始终坚持以烟为主,以合作社改革创新为引领,围绕烟叶主业,拓展服务范围,推动形成规模种植、集约经营、专业分工、信息支撑的建设格局,逐步破解了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差、规模效益差、生产分散的发展瓶颈,不仅保证了烟农队伍的稳定,还推动了烟农群体逐步向“产业工人”转型。

如今,在“山环路、路环山,山路之间是烟田”的桃源村,像杨兰方这样的职业烟农有50多户。

云南文山:做强主业好致富

惊蛰至,春雷响。几场春雨过后,正是春耕备耕的好时节。

3月10日,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的田间地头,烟农沤制农家肥的身影随处可见,大型机械正轰鸣着翻压绿肥,微耕机也不甘示弱,早早加入了预整地队伍,烟叶生产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着。

相较去年,马关县今年的种烟队伍又壮大了些,浪桥村烟农李春光也重新回到了这支队伍中。年后的返工潮没有带走这位在外谋生多年的“85后”。回乡过年期间,他再三考虑,决定重操旧业,再次踏上种烟路。

早在十年前,二十多岁的李春光就种过烟。后来他外出打工,干过建筑工人、进过工厂,辗转多个地方,收入并不稳定。今年回乡过年期间,看到种烟的村里人盖起了新房子、开上了小汽车,他有些心动:“年年打工年年存不下钱,不如在家种烟!”

此外,家里老人已经六十多岁,孩子也都到了教育关键期,上有养育之恩未报,下有抚养之责要尽,这也是李春光决定重新回乡种烟的重要原因。

“现在种烟越来越省心,各种补贴政策好,在家也能挣不少钱!”在决定种烟之前,李春光已经详细了解了这些年的烟叶种植政策。在他看来,这些年烟叶产业快速发展,集约化育苗为烟农提供了健壮烟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烟叶质量更稳定,三段式烘烤工艺及密集烤房配套技术确保了烟叶烘烤质量,机械化作业的推广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

今年,文山烟区的春雨来得均匀,烟农们很快就启动了春耕备耕工作。虽然年后才重操旧业,但李春光始终紧跟步伐。目前,他的50多亩土地已翻耕一半多。等把土地翻耕好,他还想把田里的蓄水池清理干净放上水,水池满了,烟苗移栽时更有底气。“时间不等人,一天有一天的活儿,整地、蓄水、理墒、打塘……”李春光把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

“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在家种地没出息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我相信只要思路清晰勤奋干,种烟一定有出路!”李春光充满信心地说。

这信心的背后,是烟草部门的积极行动和不断努力。今年,马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在春耕备耕、规范育苗上下足功夫,全面推进绿肥翻压、农家肥堆捂、移栽蓄水及预整地工作,为烟苗移栽奠定基础。

他们要求各育苗点根据片区移栽计划倒排梯次育苗时间,严格按照育苗技术规范和“7S”现场管理要求,落实棚区建池、卫生消毒、播种流程、网膜管理标准,确保育苗工作高标准落实。

近几年,在文山烟区,烟叶种植技术指导进一步强化,烟叶生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吸引了一批懂农业、爱土地、能创新、肯实干的青年农民加入烟农队伍,他们在致富奔小康的辛勤耕耘中,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和煦的春光里,广袤的田野上,李春光正满怀“孝顺老人、教育孩子、挣到票子”的希望,努力耕耘着。

福建武平:99年返乡“新农人”化身致富“兴农人”

城市与乡村是交融在这个时代的两种生活方式,绝大多数青年选择在大城市拼搏,但也有部分青年选择扎根乡村,唱响乡村振兴的主旋律。

“今年我种了70亩烤烟,烟叶采收后又全部种上了水稻,扣除成本还赚了十几万,这份事业有奔头!”说话的正是福建龙岩市武平县的青年烟农托举对象李文富,他一边干着地里的活儿一边喜笑颜开地和我们算起了2023年的“经济账”。

图为李文富驾驶水稻收割机在田间收割烟后稻。钟志鹏摄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发展;产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近年来,武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青年烟农托举计划,由“烟草企业 农业类院校”合作推行 “1 1 1”跟班模式(即跟班师傅 跟班农户 托举对象),以参与烟叶种植理论学习、烟叶种植实习体验、生产技术培训、生产管理跟班学习等,吸引一批有志于农村创业、发展烟叶产业的青年学生回到农村,着力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型烟叶经营主体,为振兴烟叶产业储备优秀青年人才,积极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1999年出生的李文富便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是武平县局(分公司)培育的最年轻的青年烟农托举对象。2018年,李文富于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汽修专业毕业,刚毕业时,他也像大多数青年一样选择留在了大城市打拼,但看着日渐年迈的父母,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2022年4月的一天,李文富得知武平县局(分公司)大力推进青年返乡创业,开展青年烟农托举计划,参与青年烟农托举计划的返乡青年不仅有带班师傅一对一的重点培养,还能每月领到2000元的固定薪资,这一机遇燃起了他回乡创业的热情。李文富毅然辞掉了在外的工作,报名参加青年烟农托举计划,他一边帮父亲经营家里的70亩烤烟,一边主动参与武平县局(分公司)举办的技术培训,提升自己的种植、烘烤技术水平。2022年,李文富与父亲一起经营的70亩烤烟,纯收益达到了十几万元,这更加坚定了他回乡创业的决心。

2023年,李文富主动加入到烤烟种植行业,签订烟叶种植合同面积70亩,其父亲也签订了70亩烟叶种植合同,在种植过程中,他不仅虚心学习种植技术、农机操作等相关知识,而且主动学习现代化经营管理知识,带着父亲改变传统耕作方式。面对烟农种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烟农收益差距大等问题,李文富利用专业合作社整合村里土地、机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创新“合作社 农户”的耕作模式,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有效提高了烟农种植技术水平,提升烟农种植效益。同时,他还充分发挥自己汽修专业的特长,自学农机维修与养护等技能,帮助村里与附近的烟农免费维修农机。

“小李呀,烟种得不错,脑子还灵活,年轻人的新观念让我们种烟更省心,我特别看好他!”同村的烟农朱远承称赞道。

图为李文富与父亲在田间察看水稻抽穗情况。杨美林摄

经过两年的锻炼,李文富已经成为了一名技术过硬的青年烟农,目前他又流转了70亩地,计划2024年全部开展稻烟轮作。

望着自己耕耘的这片田野,李文富心里特别有成就感,“年轻人在农村也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谈及未来,李文富表示会继续扎根农业,努力学好技术,带领身边的农民共同致富,同时也吸引、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农村的建设中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湖南桑植:用青春和热血激活老烟区的发展

湖南张家界市桑植县官地坪镇是一个种植烟叶历史达50多年的老烟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官地坪镇就开始种植烟叶,这里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壤资源条件,经过50年的探索和积累,更是发展出十分优良的种烟技术,使得官地坪产出的烤烟质量上乘、独具特色,烟叶产业也早已成为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90后”的老谷曾经跟随打工热潮,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致富梦”进城务工多年。但随着自己结婚生子,加上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家庭的压力让他他萌生出回乡创业的想法。

2022年11月,老谷提前结束工作回到家里。全家人围坐在烤火桌前,谷父激动地对儿子说道:“儿子,你想回来的话要不要试试种烟?”

老谷听罢不屑地回答:“种烟?没出息,我要创业。”

谷父继续劝说他:“上次烟草公司专门来我们家,给我们讲了好多种烟的新政策。我听了觉得种烟挺好的,你看我们镇好多人都种烟,也种出名堂来了,我觉得你可以试试。”

老谷听后表面上依旧不以为然,然而心里却种下了一颗名为“烟叶”的种子。

有一天,正巧碰上官地坪烟站的工作人员下乡宣传政策和发动生产,他热情地接待了烟站人员,并将自己的疑惑一股脑地问了出来。烟站人员耐心地向他讲解当前烟叶种植的相关政策,并贴心地准备好烟叶种植的技术指导手册送给他,手册上图文并茂,详尽地将烟叶种植全过程中涉及的技术问题展示出来。老谷仔细地翻看着指导手册,若有所思。

烟站人员看出了他的顾虑,笑着告诉他:“官地坪是个老烟区了,现在种烟政策这么,你又这么年轻,肯定能把种烟这件事做好的。我们12月份有个生产发动会,你要是有意愿也可以来听听。”老谷听后,立马答应了下来。

老谷心里清楚家乡的烟叶种植业发展前景不错,而且家里的父母、同村的叔叔伯伯也都说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也越来越到位,收入不比在城里打工差。于是老谷毅然决定结束自己闯荡的生活,开启回乡种植烤烟之路。

于是他如约前往参加12月召开的生产发动会,会上,他第一个举起手说:“我前不久才从外地打工回来,看到村里很多人都在种烟,听说是一条致富路,所以我也想种烟。但是我对种烟一窍不通,所以种烟技巧还要麻烦各位技术员多多指导!”

“这个你放心,烟叶种植的全程都有我们烟站技术员为大家‘保驾护航’。”发言台上,官地坪烟站站长向前来参会的人员郑重承诺道。

说干就干,老谷辞去城里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烟叶种植中。他干劲十足,成为了官地坪烟站的重点“培养”对象,技术员们为其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一对一教学”“手把手”技术指导,贯穿育苗、栽种、施肥、打药、采收、编竿、烘烤、分级全过程。老谷也勤学好问,每日不是躬身在烟田里学习烟叶种植,就是在马不停蹄赶往技术指导会的路上。不负所望,老谷的努力付出,让他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便将技术员的理论知识和同村老辈烟农的实践经验学到了百分之八九十,已然逐渐成为村里的种烟“能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谷种植烟叶的第一年就取得了可观的收益,这也使他信心大增。在烟站开展2024年意向种植调查时,他毫不犹豫地向烟站人员提出50亩的种植意愿,并开心地说到:“现在我的孩子有人看管,爸妈我也能够照顾,赚得还不比厂里的少!你们之后开发动会可以叫上我!发动年轻人种烟包在我身上了!我这个活例子就在这!”老谷积极发动身边的人参与到烟叶种植中来,他的哥哥,以及当初一同出去打工的同乡人都决定返乡回来准备种烟,为缓解官地坪镇烟叶产业青黄不接的现象做出贡献。

走进官地坪镇,便可见沃野纵横,“绿波”荡漾。在这里,“90后”的老谷用自己的双手打通了烟叶致富之路,用青春和汗水为老烟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上一篇: 交钱就能办“烟草证”?假的!这个地方已有50余人受骗-元春零售 避免“四受”
下一篇: 王斌:扎根基层一线 用心服务客户-朱先志:在烟田里逐梦成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返回顶部小火箭